【十方缘知识库】SFY0100000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提供者:李赞 提供时间:2015
发布者:十方缘    查看:4841    日期:2016-01-29 20:57

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按照民政部的官方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失能老年人3600万,高龄老年人2200万,空巢老年人9900万,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2300万。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5亿,2025年将突破3亿。中国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甚至超过4.3亿,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照料和护理,尤其是老人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慰藉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心灵呵护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急需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老龄化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充分发达之后出现的,而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处在发展与完善阶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多重效应相互叠加,使得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已经或即将成为中国社会首要的和主要的矛盾,每年都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2.老龄化社会及其影响分析

(1)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1)劳动力供给发生重大变化。联合国人口展望的数据预测,2011年中国劳动人口开始逐步减少,国家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劳动人口减少了345万。2012~2050年间,按照中等出生率预测,劳动力人口将从10亿减少到7亿左右,减幅约达30%。可见,提高劳动人口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就业状况,是国家在深度老龄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运行成本和模式的转变。劳动力供给的逐步减少必然伴随劳动力边际成本上升,财政用于养老、医疗、护理、老年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费用逐步增加。劳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要求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实现科技推动,消费拉动,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持续性的购买能力,包括提高工资收入和培育养老资产。

3)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龄人口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应当持续上升,德国、日本和瑞典等国家老龄人口消费占全体消费额的25-30%,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但老龄人口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目前低于10%。

4)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科技推动和消费拉动并举的老龄社会,以信息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占GDP产值应当达到70%以上,由此带动就业和创业。老龄社会的进程,决定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将成为带动服务市场需求和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即为夕阳人群提供服务的朝阳产业;然而,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消费能力则对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制约作用。

(2)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变。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将在老龄化社会中产生巨变,四代家庭逐渐增加,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呈现1:4:2:1的结构趋势,即1个祖老(80~90岁)、4个老人(60~79岁)、2个青年人(15~59岁)和1个孩子(1~14岁)。伴随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家庭赡养和扶助老人的负担不断加重,特别是高龄护理需求。这些老年人知觉减退,记忆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性格、情绪和行为与以往相比都会有所改变,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更多的陪伴与交流,主要目的是促进健康、避免疾病、减少并发症、加强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预期寿命。除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也应当担当起照顾者、沟通者、咨询者、管理者、协调者、研究者等方面的角色,以解决孤老、失独、空巢、残障老年人口家庭不断增加的问题,避免由此形成家庭矛盾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相关服务供给不足,很多老人购买能力不足,无法有尊严地、体面地安度晚年。

2)代际矛盾和利益诉求。2035年实际老年赡养比为2:1,即2个工作人口供养1个退休老年人,2045年将达到1:1,在老年人领取养老金替代率和就业人口缴费率的关系上已经很难做出一个两代人均满意的选择,代际间矛盾可能从这里出发。即使如此,老龄人口的利益诉求还是不可避免地增加,包括资产安全、老年就业、老年服务、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社会参与、社会文化、教育娱乐等诸多方面,这些对社会政策、相关法律、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形成挑战。

3)传统文化与养老观念。年轻化社会形成的养儿防老可能导致老年人依赖子女,子女有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进入老龄社会以后,子女如何在远游的条件下赡养老人,老年人如何保持自立,代际之间如何互相理解,亟待变革传统观点,培育老龄社会的新文化风尚。在养儿防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社会养老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3)老龄化对社会政策的挑战

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制度体系,属于政治民主(分配与再分配)、国家理财(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与社会和谐(代际团结、人与环境和谐)的集合。 老龄社会的人口结构和时间表,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反之,生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在影响着老龄社会的时间表。

3.中国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

  (1)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内容

养老服务即指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包括精神产品、服务产品和支持二者的物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提供的集合。养老服务设计、生产和提供的模式包括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其中:

养老服务精神产品,即指基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人类文明产物,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精神慰藉,是养老服务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在瑞典,很多中学生开始做义工(进入公民的公共服务记录),下学后到社区通过网络的可视设施与指定的独居老人对话聊天。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需要精神慰藉服务的受访对象为13.79%。

养老服务行为产品,即指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是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柱。第一是家政服务,以护理、日常家庭照顾、家庭修缮以及各种用品修理等为主;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需要家政服务的受访对象为25.22%,护理的为18.4%,托老所日间看护的为18.9%。第二是保健服务,即指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保健教育、咨询、疾病诊疗和治疗,乃至康复服务和临终慰藉等;需要者为36.8%;北京市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结果为62%。第三是金融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人身保险、管理养老金等。其他还有教育服务与社交、旅游和娱乐服务、心理咨询和婚姻介绍及职业咨询中介等。

养老服务物质产品,即指物资形态的实用产品,是前两类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包括服装、饮食、餐具、行动器具以及手杖、座椅式便桶等其他方便老人的专用品;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建筑和设施,如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还有老年人的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和丧葬用品等。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

(2)我国养老服务需求体量大

按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测算结果,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及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分别是: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41亿,1818.9万人;2025年达到2.25亿,2902.5万人;2035年达到3.34亿 ,4308.6万人; 2015年失能老人约为0.4亿,完全失能老人0.12亿。这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一项调研结果显示:需要社区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的60~69岁人群占64.61%、70~79岁的占68.55%、80岁以上的占69.84%。

(3)亟待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就我国养老服务事业而言,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是社会养老功能的发挥,都是重物质而轻精神。虽然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提及了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不易落实,很难取得实效。老人的基本需求除了生活保障和日常照料之外,就是精神慰藉,即心灵呵护。生命的存在并非只有机体的活动,还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人在老年阶段应受到尊重和关怀,不能因为生命活力的衰减而降低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满足。但是,恰恰就是老人心灵呵护的需求,往往容易被家庭、子女和社会所忽视,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严重。比如:老人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严重下降,老年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增多,老人自杀率上升,老人精神不畅与健康状况恶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老人医疗费用上升、老人生活幸福指数降低并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孝养父母的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受到冲击进而损害社会核心价值观,等等。

据国家权威部门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就已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也超过500万个。并且,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就业岗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这对于拓展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是重大利好。但事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还与广大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巨大需求差距甚远,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合格人才还十分匮乏。其中,专门从事老人心灵呵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相关的培训机构和讲师队伍还有待大力发展,相关的专业教材还有待编纂和进一步完善。

  (4)临终关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完整的生命终结过程包括临终和死亡, 临终和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从技术的角度看,临终关怀、护理是以临终者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护理, 是通过精神、心理和身体上的护理, 让临终者及其亲属尽快地进入角色,接受和应对临终者即将临终死亡的事实。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终和死亡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国老年护理与临终关怀领域的专家们呼吁:应该建立临终关怀服务标准,争取把临终关怀作为一个医学分支学科来建设,制定出各种疾病晚期的评估与治疗护理标准。我国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和方法需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同时,尤其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探索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符合中国老人需要、有效的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从精神层面如何让老人克服恐惧、孤独、暴躁的心理,回归并接受现实,稳定情绪,在尊严、舒适、平静之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是专业人士,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4.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与购买

(1)老龄人口收入状况

根据清华大学依据2010年数据的研究成果(见图1),从图形上看,我国55岁即进入退休生活初期, 71~90岁进入老年生活期,医疗费用可能会成为主要开支,此后的消费水平直线下降,直至85-90岁以因临终关怀才出现翘尾开支点。总之,中老龄人口消费占比趋低,源于目前老龄人口的收入水平较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依然是家庭成员供养(占48.8%)、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占29.3%)、劳动收入(19.7%),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很少(占0.3%)。

 

         图1   我国居民分年龄段人均消费水平示意图(2010)

目前,可以支付地租、房租、服务费和自己生活成本的老人不足10%。约有90%的交不起地租,需要政府无偿提供养老土地;约有80%的交不起房租,需要政府无偿建房;约有60%的付不起高额服务业,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社工服务(有工资,不盈利、不纳税)和义工服务(有记录、可以在日后换取服务);约有5%的付不起生活费,需要政府供养。这严重阻碍了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创造就业

  按照养老机构建设服务和管理标准规定,养老机构应当做到人员配备合理,行政管理人员不超过全院职工人数的10%;医、药、护、技人员不低于全院职工数的 15%。护理员与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10;与半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6;与不能自理老人的比例为1:4。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未来老年人口测算结果,可以测算出2015年养老服务人员需求在2 500万人,2025年达3 500万人,因此未来养老服务业可以产生大量就业岗位。依据国外的经验,80%的养老服务是由社会非营利组织机构提供的,这些机构没有股东,不分红,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仅仅满足服务提供人员的一定收入水平,成本低,因此老年人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他们提供的服务,满足老年基本生活、护理及心灵呵护、临终关怀等服务内容。这是应对老龄化危机,满足老年需求,创造就业岗位的发展战略。